女性主义文学开始于19世纪,在法国大革命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下,出现了一批强调女权的优秀作品,他们追求平等的教育、经济和政治权利。而出现于1936的《飘》,通过对斯嘉丽、白瑞德、梅兰妮等得性格描写以美国内战时期南方视角娓娓道来发生在南方种植园的故事。
作者用通俗浪漫主义的笔法塑造了独立叛逆具有反抗精神的斯嘉丽形象。罗伯特曾经说过:“19世纪的美国只为女性提供了两种值得尊敬和接受的角色——贤妻良母型。”这就要求女性无私地为丈夫奉献并不断地牺牲自己的权益。而生活在19世纪南方种植园的女性已将这种观点根深蒂固地种在心中。他们以教养礼仪为核心,旨在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文质彬彬、知书达理的形象并为此而努力。故事的主人公——斯嘉丽便生活在这样的南方种植园中。她的母亲埃伦和黑人女仆黑妈妈便是这样的代表,他们立志于将塔拉庄园的女孩培养成知书达理、高贵优雅一激动就要捂着手巾晕倒的形象。而17岁的斯嘉丽表面上接受着这样的思想,表面上亦步亦趋地维持着自己的淑女形象,而骨子里的叛逆却悄然生长出来。
在书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这样的斯嘉丽的形象:“思嘉既有母亲那种法兰西贵族的优雅,又有父亲那种爱尔兰人的粗犷,一双淡绿色的眼睛明亮纯净,再加上乌黑的睫毛、如墨的浓眉、高挺的鼻梁、紧抿的嘴唇,活脱脱就是一个美人胚子。”而在这副胚子下有着的是一颗叛逆的思想,她继承了父亲爱尔兰的粗犷的性格,对战争从不曾上心,她只关心她的宴会。她爱上了即将迎娶自己表妹的阿希礼,在表白失败后转头嫁给了梅兰妮的弟弟查理。作为查理的未亡人,她对丈夫的逝去没有过分的哀伤,终日为穿着黑色的裙褥愁云惨淡,她为不能像年轻女孩一样参加舞会而哀伤,终一曲黑寡妇艳惊四方,在亚历山大妇孺眼中她是叛逆不懂事的形象,是不符合传统种植园妇女思想的,而深藏于斯嘉丽骨子里的却是一份像男子一样的主宰欲望,她对于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男孩子表面周旋实则颐指气使,她追逐着阿希礼,在被拒绝之后嫁给自己并不喜欢的查理。而这一切的背后便是她骨子里的主宰心理。
若说在战争之前她的反抗是不成熟的叛逆,那么在亚历山大沦陷的那一刻开始,她骨子里的那份主宰性格彻底激发了她潜在的男性思维、叛逆底下的第二重性格。在战火纷飞的亚历山大,她护送梅兰妮生子保护梅兰妮母子安全到达塔拉庄园,为了梅兰妮孩子的安全不惜将孩子藏在裙底护的周全。然而她和梅兰妮却没那么多的姐妹情深,只是为了临行前阿希礼的一份嘱托,在这里斯嘉丽已经彻底摆脱了传统南方种植园女性的优柔寡断与怯懦,她的心中只有一份责任、坚毅与坚强。斯嘉丽为了母亲的庄园抢了妹妹的心上人,经营木材厂,在此刻,埃伦与黑妈妈教导她的知书达理、高贵优雅早已经被她抛于脑后,生存成了第一要义。钱与庄园成了她心中唯一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她有目的性的嫁给了瑞德,却在以为依旧深爱阿希礼的错觉下爱上了瑞德,无疑说,瑞德的离去注定《飘》是一部悲剧。而斯嘉丽的利己主义、爱慕虚荣也备受后世的诟病,然而那个骨子里反叛、坚毅有责任的斯嘉丽却永远印在了读者的心中。主人公斯佳丽身上表现出来的叛逆性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显示了女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增强和对自主权的追求。在战前、战时和战后,斯佳丽女性意识的体现都充分揭示了其不屈不挠、勇敢坚强、不轻易认输的性格。战前,斯佳丽抛弃了传统淑女应有的礼节和矜持,敢爱敢恨,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爱,女性意识有所体现;战争期间为了生存,她摒弃了贵族小姐的娇气和风度,勇敢地担当起保护家人的职责;战后又勇敢地冲破女性身上的种种枷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如果说《简爱》是女性平等主义的觉醒,那我想《飘》大概就是女性主义旗帜的飘扬了吧。
天水麦积法院网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您是第 位访客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天河南路 电话:0938-2736066 邮编:741020 邮箱:mjfyw@163.com
天水市麦积区人民法院人民法院 主办 陇ICP备10200000号 甘公网安备 620503020002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