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天水麦积法院网,今天是 2025年01月18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文苑

解读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来源: 作者:审监庭 夏彤妮 责任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8/6/19 17:19:03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摘要:《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咏古迹怀故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在诗律方面,亦有值得探究之处。

关键词:杜甫 怀古 王昭君 爱国主义 诗律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一、内容及艺术手法分析

《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做的咏史诗,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书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作者在开题就点出昭君出生的地方。“群山万壑”给人一种雄伟盛大的气势,“荆门”指的是荆门山,作者用“赴”来连接,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气势非凡的氛围,而此行的目的地便是“生长明妃尚有村”,即明妃王昭君出生的地方。作者将气象雄伟的起句用来引出昭君村这个小小的村庄,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从而将昭君视为英雄人物来歌颂。人杰地灵,对昭君村的赞叹亦是对昭君的尊敬。

作者首联写了昭君村的环境,引出了昭君,在颔联便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短短十四个字写出了昭君的一生。“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要求作者善于选择和提炼最具有典型性的形象。”颔联中作者就主要提炼出了四个最为典型的典型性形象,“紫台”、“朔漠”、“青冢”、“黄昏”。昭君从山村一去,出了汉宫(“紫台”),就转落到万里之外的异邦(“朔漠”),不能回归祖国故乡,死后埋在了胡沙之地,“独留青冢向黄昏”。“独留”、“青冢”、“黄昏”相映衬,都在透露着她死后的悲凉。清人朱瀚认为,在这一联中,上句中的“连”字写出了昭君出塞之景,下句中的“向”字写出了昭君思汉之心。

明妃远出塞外,孤居胡境,最终贞心一片化作青冢一堆,那么造就明妃悲剧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杜甫答:“画图省识春风面”,汉帝只凭被毛延寿歪曲了的昭君的画像察看昭君,把她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匠来摆布,造成了王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而这么做的结果便是“环佩空归夜月魂”。昭君死在匈奴,遗恨无穷又始终不肯忘记汉家,死后的灵魂总是趁着夜月归来。而诗人在这里点出了一个“空”字,在杜甫看来,这样的归来是徒劳无功的,是“空”的。昭君所一心思念的故国朝廷却没有人理会她的这种思念。

诗的最后,诗人的情感也最终抒发:“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历来说起琵琶,便会想到王昭君。在一定程度上,琵琶也是汉文化的一种象征,而“胡语”则是匈奴文化的体现。昭君将自己千古的怨恨通过琵琶弹奏出来,分明是对自己怨恨的一种申诉啊。诗人以“怨恨”二字结尾,除了表达对昭君的同情外,亦是自己内心的申诉。

这首诗有两大特色:一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二是诗人借古抒怀。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形象,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虽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诗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王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不同凡响的高大形象。接着叙述王昭君悲壮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写出昭君“关山度若飞”的气概,“独留”表现了昭君孤苦孑然的哀伤。“画图省识春风面”句揭示了造成她悲剧的原因,“环佩空归夜月魂”句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最后,人们从琵琶声里听到昭君悲苦的申诉,禁不住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不幸的遭际,进一步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这首诗表面看,是写昭君的遭遇,写昭君的怨恨,实际上是借咏古迹以感己怀。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园,处境和昭君相似,所以借此抒怀。

二、表达的思想感情

杜甫一生的遭际也与昭君相似。昭君才华卓立,美貌超群,因汉元帝昏庸,不得不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济世之才甚异,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还因疏救房,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郁郁辞官,漂泊西南。“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杜甫置身明妃村中,瞻仰前人遗址,思想自己身世,怎能不老泪纵横,而心有戚戚焉。诗中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包含着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从中我们也能看出诗人壮志虽难酬却也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昭君对故土的依恋,“身在夔州,魂归故园”是诗人自己的爱国情怀。

千百年来写昭君的诗很多,“悲远嫁、赞和亲,千秋笔墨说纷纭”。离国远嫁是这个美丽女子的悲哀,为国和亲也是这个高尚女子的选择。诗人感受到了多年之前的这个女子的小怨与大爱,所以为其高唱赞歌。仕途多舛、难酬壮志这是杜甫的怨,忧国忧民、心系家国这是杜甫的爱。这首诗是杜甫给昭君的绝唱,谁又能说这不是作者自己的呢?

 

参考文献

1、涂拉.从“悲远嫁”中唱出“赞和亲”的壮歌【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6

2、李小彤.杜甫昭君诗在唐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J 杜甫研究学刊,200102

3、章起.平庸议论话名篇--谈杜甫《咏怀古迹》五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4、何留新.明妃思乡泪 诗圣忧国情--杜甫《咏怀古迹·明妃村》再解析【J】杜甫研究学刊,19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