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天水麦积法院网,今天是 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文苑

读《大学》有感

来源: 作者:立案庭 张兵 责任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7/10/13 10:45:09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大学》是一部重要的儒学著作,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读篇目。整篇都在探讨如何做人、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充满人文关怀。虽然当时的社会结构与现在已大有不同,但人性并没有变,所以也适用于当下。

《大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字:“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由“止”为起点,达到 “得”的结果。止就是有原则,有底线,有克制,有坚持;心中存有一把戒尺,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现在的好多社会问题的根源莫不是由不知所止引发:放纵、无原则,没有敬畏之心。观看警示片时会发现:违法犯纪者都是放松对自我的要求,不知所止以至于无所顾忌、无法自拔,一味满足不合理、无休止、没底线的贪欲,结果欲望的大口愈张愈大,最后被放纵和贪欲所左右,迷失自我甚至锒铛入狱,前途尽毁。放纵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短时间快感与满足的背后是长久的黯淡与痛苦。玩忽职守、贪污腐化、信念缺失,哪个又不是因为“不知所止”所造成的?做好该做的,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越对自己有要求,幸福感就越强,无底线、无原则、为所欲为最终导致自我灭亡。

有一句话说得好:越自律,越幸福。要做到“有所止”才能脱离低级趣味,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毛泽东曾在《纪念白求恩》里写道:“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有敬畏,有坚持,有信仰,行为上对自己就会有要求。至于过程中的暂时的艰难险阻和困顿无助都算不得什么。

作为司法系统中的一员,尽职位有高低、角色有不同,但工作的目的都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手握天平之柄, 更须行有所止。在中国,打官司对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都是天大的事,抱着极大的期盼和信任,有幸成为国家司法机构中的一员,更要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又怎能任由所为?时刻记着解民之忧、时刻对法律和正义心怀敬畏。通过严格的自律、专业的精神和敬业的态度,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真正的幸福感。

还有一个贯穿全篇的词:“诚”。诚就是不自欺欺人,通过格物致知达到意诚。格物就是读万卷书的学习和行万里路的实践,致知就能明白事理,明白了事理之后自然就能做到意诚。不管什么事,虚假的终究不能长久,对外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对内骗不了自己的内心。“诚于中而形于外”,一个人的言谈投足间已经显现出这个人的内在,不用伪装,也伪装不了。光明磊落,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那是一种气魄,一种真诚。至于对错与否另当别论,可以拿出来辩论,就算错了也不妨事。这个世界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多元与不同。怕的是表里不一,行为与内心不符,不敢坚持自己,却又背后一套。

《大学》通篇都是以提高自我修养为主旨,提出做好自己是一切的根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通过不断的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每天进步一点点,积攒起来就是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