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天水麦积法院网,今天是 2025年01月18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文苑

时时刻刻警钟长鸣,兢兢业业为民服务

来源: 作者:三阳川法庭 包继祖 责任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7/9/26 10:37:16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九月份的时候,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在中央电视台热播,“高官”们现身说法,痛苦的忏悔之声,通过电视和网络传遍中国的角角落落,引发全民热议。这可以说是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严治党”的一个成果展示,也是中纪委对全国人民反腐倡廉建设的一份答卷。这份答卷,是对人民群众莫大的鼓舞。在这个答卷里,党通过巡视制度,有效破解了自我监督的难题,探索出一条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

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员干部本身,“自我”才是关键。外部监督、上级巡视,都必须通过党员的自我觉醒才能取得有效成果。《巡视利剑》里的每一个说法,对广大干部来说,都是一声又一声迫使他们观念觉醒的警钟。

党风廉政建设的成败,就在于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心上是否高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就在于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内心里是否能保持警钟长鸣。利剑高悬、警钟长鸣,必须是时时刻刻,只要稍一松懈,对自己放松要求,党员干部的防腐“免疫系统”就会崩坏,贪污、腐败、枉法等不正之风便会紧随而来。

“警钟长鸣”是破除党员干部不正和腐败之风的关键。如何做到让每一个党员干部警钟长鸣呢?党中央把“巡视”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就是在敲响警钟,无数的苍蝇和老虎落马,就是在敲响警钟,组织内部监督制度和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的监督也是在敲响警钟。但这些,都是制度设计和外部环境倒逼,真正做到警钟长鸣还必须让党员干部深刻的认识到廉政的必要性和困难性,然后迎难而上,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不愧于心,不愧于民,不愧于党!

党员干部工作环境充满了考验,须得时时留意、处处小心,才可以守住初心。须得明白:在人民群众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关系里,人民群众监督党员干部毋庸置疑,但党员干部防范人民群众的有意拉拢也是题中之义。现在,人民群众对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已经形成了规模很大的社会文化,留言板上留言、向有关单位实名举报,甚至跟拍、偷拍取证等行为已经是屡见不鲜。但是,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互相防范的另一层面却很少有人提起。无论是行政行为里的行政相对人,还是司法实践中的案件当事人,他们一方面想要监督国家工作人员,而在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时却有很多人不相信法律和制度的力量,而是转而依靠所谓“人情”的传统。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当事人到访的第一件事就是“发烟”,如果临到饭点就会说“一起去吃个饭吧”,有的还会通过长长的人际关系链条找到案件负责人的亲朋“打招呼”。最惹人深思的是有一次,一个当事人直接扔下一个信封就跑了,说是“你们辛苦了,我的一点心意”,我听完愣住了,还有这种操作?等我们反应过来后赶紧追上去,把那个信封还给了他。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人民群众也不是每时每刻都是善良的,他们单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会走向“监督者的对立面”。这就是党员干部的工作环境,警钟长鸣有一必要条件,那就是在接受群众监督的同时也要防范个别群众为了一己私利而有意拉拢。

党风廉政建设,需要警钟长鸣,既要在制度和外部环境上长鸣不停,也要在每个党员干部的内心里长鸣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