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天水麦积法院网,今天是 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文苑

凉水泉的故事

来源: 作者:政治科 姚丹丹 责任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6/5/20 9:44:16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凉水泉和村子隔着一条马路,村子在南,凉水泉在北。它具体是什么时候有的我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自从它出现便哺育着全村的人,可能有近百年的历史了,父亲说他能记事的时候它就在那里。那时候它真的是一眼泉,像一口用石头垒起来的大锅,锅边的缺口处一年四季涌出清冽的泉水,浇灌着周围的土地。站在泉边能看见泉底圆圆的石头,打水的人蹲在泉边用马勺很快就能舀满一桶水。

后来,凉水泉的水位下降了,只能流出细细的一股水。再后来水位到了缺口以下,凉水泉彻底失去了灌溉的功能。村里人商量着,干脆打口井吧!于是全村的大人都出动了,每家每户都出钱。买来了砖头、水泥和钢筋,请来有打井经验的师傅做指导。没有什么机械,只能靠人力一点点地挖。井口那呈三角形支起来的木头脚架,高高地耸进天空,支架顶端固定着滑轮,穿着最粗的麻绳,麻绳的一头垂向井底,系着数个大而结实的藤编篮子,里面装满了新掏出的泥沙。另一头,拉绳子的人喊着口号,齐齐用力将篮子向上拉。淘出来的泥沙有专门的人负责往外运。中午时分,人们各自回到家中,女人家早早备好了午饭。吃完饭后大家又各自返回泉边继续工作。井淘好后砌上砖石井壁,井口用水泥浇筑成的盖板盖住,只留一只水桶能够上下的空隙。至此,打井的工作才算完成。听村里最年长的老人说凉水泉因水位下降经历了两次这样的淘井活动,虽然它已经明确变成了一口井,人们依然叫它凉水泉。

我们是喝着那泉水长大的。记忆中炎热的夏天,无论是玩耍疲劳的孩子,还是耕种归来的大人,进门第一件事便是舀一碗早晨担来的泉水,仰起头来一饮而尽。清甜的泉水顺着喉咙穿过肠胃到达全身,舒服地呼一口气,瞬间所有疲累都被驱逐殆尽。就是那样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生水,从来没有听说谁喝了以后会拉肚子。

变成井以后,吃水仍旧是用扁担挑,村里唯一的商店里出售着唯一一款铁皮水桶,能装水30斤。挑水的扁担是专用的,于是被称作“水担”。与以往不同的是挑水的过程由舀水变成了吊水,于是井钩和井绳便应运而生。井钩大多是自家用烧红的钢筋砸扁后弯曲而成,就像现在的背包扣一样。井绳是较细的五花绳子,末端系着井钩,太粗的绳子是系不紧的。打水的时候,先将水桶提手勾在井钩上,把井绳垂进井里直到桶底触到水面,手腕轻轻一晃,铁质的井钩便沉了下去,水桶被连带着倒栽进水里,瞬间就装满了水,而后神奇地立在了水里。吊水的人两手用力将桶往上拉,期间用左手固定住手里的井绳,右手将拉上来的绳子使劲甩向身后,直到将桶拉出井口。打满两桶后,水担两头各挑一桶,拣最平衡的着力点,挑水人一使劲,水桶离开了地面。随着挑水人脚步的移动,水桶左右晃动着,太阳印在水面上,仿佛挑着满满两桶阳光。

很长一段时间里,凉水泉成了全村人联络感情的基站。村头巷尾,担水的时候大家都能碰着面。吊水是个技术活,任何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要是井绳没有拴紧井钩、井钩的扣没有合紧,或者吊水的时候手松了,水桶都会掉进井里。聪明的人们做了捞钩,形状类似小燕子的“飞爪百练索”。用绳子系着捞钩垂到井里,摸索着竟然真的将水桶勾了上来。谁家要打捞水桶,都会提前通知一声,把掉下去的水桶逐一捞上来,丢桶人便乐呵呵地来认领。总有粗心的人会忘记带井绳,大家都很乐意互相借用。力气大的男青年,会热心地将自己刚吊上来的水倒进别人的桶中,自己最后一个挑水回家。

孩子总是喜欢模仿大人。放暑假的时候,大人都去地里干活了,五年级的我领着三年级的妹妹和二年级的弟弟,拿着水桶、水担和井绳,像模像样地去担水。吊水的时候不敢像大人那样站在窄窄的井边,只能离得远远的,在桶吃水吃到一半时将井绳靠在井边硬往上拽,井绳因此被磨得毛毛的。妹妹总会在后面助我一臂之力,弟弟会帮忙缠井绳。那时的力气只能勉强挑起两半桶水,因为没有经验,重心找不稳,总是免不了将水桶磕在地上,水便洒出来溅一身。从凉水泉到家里不足一百米的距离,通常需要休息五六次。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妹妹兴高采烈地想要尝试一番,她鼓足劲撑起了水担,小脸挣得通红。但她实在太小了,控制不了水担,反而被水担控制着左摇右晃,我和弟弟忍不住笑被逗得前仰后合。

那样的日子后来不再有了。十几年前,政府惠农项目将村子列入了人饮改造工程。凉水泉被围了起来,上面盖起崭新的井房,村子半山腰上盖起了高高的水塔。水管像树根一样通进家家户户。凉水泉的水被抽进水塔,在压力作用下流向各家的水轮头。当时有自来水的村子全镇没有几个,相较于井,安全又方便,就算水塔中流来的水不再清凉,大家仍然认为是大喜事。为了消毒,水中加了漂白粉,水管中出来的水也没有人敢再生喝。即便这样,那还是凉水泉的水。

如今,村前的马路要扩修了,凉水泉紧挨着马路,不可避免地列入了拆除范围。父亲说,村里已经新打了一口井。“现在的人真能,不知道用的啥机器,短短几天时间就打了一口井,井口就和水管一样粗……。”社会总是在改变中前进着,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伴随着村里几代人的成长,凉水泉也一直在改变。对于我们,凉水泉早已不限于一眼泉、一口井,它是无忧的童年、是温暖的乡情、是集体的凝聚力、是美好的记忆,是泉水赋予我们的生命!如今,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即将完美谢幕。但在我们的心中,村子对面,马路旁边,总有一汪清泉,四季汩汩流淌,闪着粼粼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