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天水麦积法院网,今天是 2025年01月18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文苑

院届花甲春色浓

来源: 作者:李光琦 责任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09/9/17 14:35:13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院届花甲春色浓

                                   李光琦

在全国各族人民满怀胜利的豪情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之际,我们天水市麦积区人民法院的法官们则更加多了一份喜悦——1217日即将迎来自己的六十周年院庆日。我作为一名在这个法院工作接近三十年,于2002年退休的老兵,亲身经历了自己的法院在改革开放30年来和着时代的步伐、乘着共和国前进的航船与时俱进、发展壮大的过程以及自己在法院这所学校里得到的锻炼和提高,说来令人心潮澎湃,感慨良多。

我原是一名行政机关干部,19815月调入法院。刚入院时,全院51号人挤在一个面积十分窄小,有30来间土木结构平房的院子里办公,不少人还带着家属住在院子里。没有一间审判庭,最大的房子是民庭的两间办公室,每到开庭时大家便只得放下手头,将几张高低不一的桌子搬在一起便成了审判台,遇上当事人稍多的案子就容纳不下,便借用县政协的会议室或租用影剧院舞台开庭。院长、副院长两人合用一间办公室。每到开会时参会者便自搬砖块作为小凳子。唯一的一对木沙发算是当时最豪华的摆设了。全院仅有一辆北京吉普囚车,除了提押人犯外,便是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七个人民法庭均借用当地乡政府或民房办公,说起交通工具,就连一辆自行车也没有。后来才逐渐给法庭和各审判庭配备了自行车。直到1987年,随着人口的增加,办公地点实在难以维持,在区委的支持下,将法院旧址出让,政府又给了一些钱,在桥南征地10亩,建起了三层高的大楼一幢,办公房78间。配备有大小审判庭各一座,可容纳听众数百人。建起了车库、职工食堂等平方十几间,从此彻底解决了办公用房的困难。还购置了几辆吉普车,一下子缓急了交通问题。1997年以来,各基层人民法庭有了属于自己的办公用房。特别是2005年以来,除北道埠法庭外,其余6个法庭均建立了设计一致、结构统一、布局合理、美观大方的新法庭。法庭为二层小楼,自成一院,面貌焕然一新,每个法庭都配备汽车一辆。2009年当我跨入法院的大门,面前已是焕然一新,简朴而整洁的办公楼,新改造的立案大厅,庄严肃穆的审判庭,以及在电脑前紧张的忙碌着法官,一起都在有序的进行。为改善审判调解,高八层,使用面积为8500平方米的审判综合大楼正在紧张建设,真是国家富强了,法院发展了,“旧貌换新颜”了。

我刚入院时,对法院工作是外行,往往凭热情办事,碰了钉子。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深。有个女当事人谢某出于对我这个法院人员的尊重,礼节性地拿着她写的一份书面申诉材料让我看。我一看后便不思索地照原来在行政机关从事文秘工作的思路大笔一挥改掉了许多,当时那人没说啥就走了。事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同志,老同志说:你改错了,人家书写格式是对的。这件事触痛了我。此后我发奋学习法律知识、审判常识、司法文书书写格式等,一有空就看法律方面的书籍,翻阅人民法院报,并注意收剪辑录一些有用的资料,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19824月,我和霍邦基、常秀文三名同志被县司法局任命为助理审判员,成为法院建院以来的首批助审员,已经独立审理案件了。19853月我参加了《民主与法制》杂志社举办的全国法制知识竞赛,获得合格证,从此更加激发了我学习钻研法律的热情。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举办了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此时我已年届四十,又文化程度低,但我没有畏难,而是积极复习,向他人请教,经过入学考试,我和法院十余名同志被录取入校学习。法院对办学十分重视,聘请了天水师范、市七中、市八中、二中等学校的教师讲授课程,同时由省高院、市中院及本院法律专业或本科毕业的人进行辅导,又经过函授,真正学到了知识。1988年学习期满,获得了国家教委承认的法律大专文凭,为我在法院从事审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19998月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的全市法院法律文书制作竞赛中还荣获二等奖。

我进法院后,曾先后在民事审判庭、办公室、两次在经济庭、北道法庭、开发区法庭工作。不管干什么,我始终热情未减。记得在办公室期间,新调来的院长张圭要向人大报告法院工作,在两天内我写出了两万字的工作报告。在民庭期间,当时天水县管辖的关子、大门等地发生民事纠纷,我和其他同志冒着倾盆大雨到大门王家沟,关子杨柳村调查、调处民事纠纷。1983年“严打”斗争期间由于工作需要,我又审判了有十余名被告的团伙案件,得到了锻炼和提高。19875月我被任命为审判员,1988年第二次进入经济审判庭工作,六年间,我和其他同志经常赴外省、外地办案,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亲眼看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到处生机勃勃、一派繁荣。每当想起我从外地完满地办完案件并将当事人的损失及时挽回,当事人在感谢法院时我亦感到了由衷高兴。如1991年我在河南开封为天水锻压机床厂追回价值6万元的板材折弯机;1995年从兰州省物贸中心机电公司为天水秦川联营选矿厂追回现金10万元、执行回汽车一辆;执行人员从浙江东阳为麦积山风景管理局划回我在当地办案时冻结的4.7万元存款时,我感到法律是多么的尊严,法院工作是多么的神圣,法官肩上扛的天平是多么的光荣。从1993年至20005月期间我先后担任了法律服务中心主任、北道埠人民法庭、开发区人民法庭庭长等职。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从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以来,我国进入了“依法治国”新时代,颁布了数以千计的法律法规,把人民生活和经济活动纳入了“有法可依”的轨道。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也在一步一个台阶地向前发展。最初“当事人一张嘴,跑断了法官的腿”,后来坐堂问案,当事人背靠背,法官亲自取证,有时办案时间拖得很长,不能满足新形势对审判工作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人民法院改革庭审方式,提高案件审理的公开度、透明度,把举证、质证、控辩进行在当庭,叫当事人“官司”赢得堂堂正正,输得明明白白。为做到这一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改进审判方式的有关要求,区法院要在全院选择示范区,摸索经验,先行试点。法院把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了我。1995年、1996年由我担任审判长的两个案子在法院大审判庭公开开庭,市中级法院、各县区法院、我们法院审委会委员以及厂矿职工数百人参加了旁听,可以说在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此后全院各审判庭、各法庭全面开展了庭审观摩,法官的庭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法院的办案进度大大加快。

今天,当我步入麦积区法院时,面前的法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年轻有为的法官们在审判区里维护者法律的尊严和正义,在电脑前、网络中书写着自己人生的足迹。让我这个今天连电脑都不会操作的人顿感自己已成了时代的“新文盲”,即为这些年轻人的成长,法院的发展感到高兴,也感到自己已经远远地落后了。

我默默祝福:腾飞吧,我们的法院,奋进吧,年轻的同事,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